2012年自考《西方社會學理論》講義精選(3)
第二階段:深入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西方社會學雖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可是多種取向并存的局面,總讓人感到美中不足,怎么整合各種不同取向的社會學,使之融合為更具有綜合性因而也更具有說服力的社會學體系,幾十年來,一直是許多西方社會學家追求的目標。實際上,西方社會學的第二發(fā)展階段就是以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在這方面所做的嘗試開始的。
韋伯提出要以個人行動作為社會學分析的基本單位,要把各種不同層次的社會結構概念都轉換成可理解的行動。早期的帕森斯也接受了韋伯的這種理論立場,把社會行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但帕森斯認為韋伯以及與他觀點相似的“唯心主義”社會學傳統(tǒng)過于突出個人行動的主觀的一面以及影響個人主觀定義的文化理想與價值觀,而忽略了行動發(fā)生于其中的情境作用。與此相反,實證主義社會學把人的行為視為對周圍情境的反應,看到了客觀環(huán)境對人的行為的制約或影響,這是它的長處,但過分強調這種制約作用,忽視甚至完全否定個人主觀因素的作用,這是缺陷。
帕森斯認為這兩種傳統(tǒng)都對說明人們社會行動的某一方面作出了貢獻,但都沒能對社會行動的結構作出完整的說明,必須把它們綜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合理說明人類行動的一般理論。他早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會行動的結構》一書,就是他在這方面的的最初嘗試。書中的提出了他的一般行動理論的基本思想:提出目標、環(huán)境和規(guī)范是單位行動的基本要素,行動就是在物理環(huán)境和價值規(guī)范兩方面的制約下,個體為實現(xiàn)一定的目的所發(fā)生的動作和過程。這顯然是對兩種傳統(tǒng)的高度綜合。
帕森斯和韋伯一樣從行動理論開始他的研究,和韋伯一樣他不僅關注個體的社會行動,而且更關注宏觀的社會結構與過程,希望從行動理論出發(fā)探尋各種之后結構與過程的真實基礎。盡管他一生的研究工作中,都始終注意保持一種綜合的理論立場,希望把迪爾剴姆和韋伯的理論洞見結合起來,但隨著他研究的深入,他的觀點實際上更接近斯賓塞、迪爾剴姆而遠離韋伯等人的立場。
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他發(fā)表的一大批著作中《社會系統(tǒng)》《行動理論草稿》《經濟與社會》《社會―進化與比較的觀點》《現(xiàn)代社會系統(tǒng)》等中,逐漸發(fā)展出了一個后來被稱為結構功能主義的宏大社會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一開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美國乃至西方社會學界取得了近乎霸主的地位,但很快受到了人們的批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過于抽象,缺乏經驗基礎;
過于注重社會過程中客觀的層面,忽視其主觀層面;
注重宏觀分析,缺乏微觀分析基礎;
過于強調社會的一致與穩(wěn)定,忽視強制與沖突;
對現(xiàn)實過于樂觀,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等。
顧爾德納的《西方社會學面臨的危機》一書就是對帕森斯結構功能主義進行批評的著名作品之一。以這些批評為基礎,一大批反帕森斯或非帕森斯主義的理論取向在西方社會學繁榮興盛起來。
一 針對過于抽象、缺乏經驗基礎的缺陷。默頓做了一系列的補救工作。他批評早期功能分析中的三條假設:“功能統(tǒng)一性假設”“功能普遍性假設”“功能不可或缺性假設”。認為它們沒有根據(jù),經不起事實檢驗,提出應該把功能分析和經驗研究結合起來,以經驗研究來檢驗功能分析。為此他提出了“中層理論”策略以及用以指導經驗研究的可操作的新的功能分析范式,形成了特納稱之為“經驗功能主義”的研究取向,在西方社會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渡鐣碚撆c社會結構》
二 針對過于強調社會的一致與穩(wěn)定,出現(xiàn)了社會沖突理論。其特征是強調社會結構的強制性、社會過程的沖突性、社會變遷的普遍性。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米爾斯和德國的達倫多夫。
米爾斯在《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和《權力精英》等書中,以社會沖突論為指導,對現(xiàn)代美國社會的階級結構和權力結構做了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指出所謂的“權力均衡”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西方社會的一種神話。
達倫多夫則在《工業(yè)社會中的階級和階級沖突》一書中,參照結構功能主義的社會均衡模式的基本要素,提出了一個相當完整的宏觀社會沖突理論,對沖突的根源、沖突群體的形成、沖突形成的形式與條件、沖突的解決、沖突與社會變遷的關系等問題做了系統(tǒng)的論述。
有的學者指出無論是結構功能主義還是社會沖突論都是片面的,提出應將二者綜合。代表人物主要有:科塞和倫斯基。科塞在《社會沖突的功能》中認為,沖突是社會的常態(tài),但他反對達倫多夫那種認為沖突只破壞穩(wěn)定、導致社會變遷的看法,認為沖突與社會整合、穩(wěn)定并不矛盾,甚至還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倫斯基也在《權力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一書中,試圖證明沖突論和功能論是不相矛盾的。
三 針對過于注重社會過程中客觀的層面,忽視其主觀層面。出現(xiàn)了符號互動論、擬劇理論、本土方法論。
1符號互動論:是以庫利、托馬斯和米德等人的思想為基礎而形成起來的,美國社會學家布魯默是其創(chuàng)始人。該理論從社會唯名論的立場來看社會,主張人們之間的符號溝通過程是社會過程的基礎和實質,個體行動與社會結構都是人們之間符號互動的產物。
2擬劇理論:在此基礎上,戈夫曼對人們之間日常的符號互動過程進行了一系列更為深入具體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xiàn)》中,他把社會機構比做一個大舞臺,將人們之間的互動過程比擬為劇院中的表演。
最新資訊
- 考前必背!自學考試《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論述題高頻考點2024-10-19
- 自考報考策略:科學搭配科目,加速畢業(yè)進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語科目應該如何復習?2024-05-03
- 備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學考試考前要做哪些準備?2024-03-31
- 考前備考沖刺!自考如何一次就過?2024-03-30
- 考點匯總:《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論述題2024-03-25
- 備考資料:《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簡答題考點匯總2024-03-25
- 自考可以從哪些維度進行備考?2024-02-17
- @自考生,這里有備考技巧2024-02-17
- 自學考試備考復習方法!建議收藏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