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自考《新聞倫理與法規(guī)》考試大綱第四章
第四章 新聞道德評價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了新聞工作者的道德評價關(guān)鍵――良心和名譽問題。詳細論述了良心與名譽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要求在全面理解各節(jié)所述概念的同時,能自覺地將其運用在新聞傳播活動中。
二、考核知識點及考核要求
第一節(jié)、新聞工作者良心
1、新聞道德評價(識記)
新聞道德評價也就是對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價值的判斷、認識、意識。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意識”與“心理”以及“精神”是同一概念,都是大腦的反映活動,這種反映活動主要包括 “知(認知、認識)”、情(感情)“、”意(意志)“。所以,道德評價也就相應地包括”認知道德評價“、”情感道德評價“、”意志道德評價“。認知道德評價是對行為道德價值的認識,情感道德評價是對行為道德價值的心理體驗,意志道德評價是對行為道德價值的意志反應。
2、新聞工作者良心(理解)
新聞工作者的良心是每個記者或每個新聞從業(yè)者自身內(nèi)部的道德評價,是自我道德評價,是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道德價值的意識,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道德價值的認識、認知、判斷、態(tài)度、感情、體驗、意向、意志、動機等一切心理反應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如果是對自己行為所具有的正道德價值的肯定性評價,便叫做良心滿足;如果是對自己行為所具有的負道德價值的否定性評價,便叫做良心譴責。
3、良心的產(chǎn)生(理解)
良心直接源于個人道德需要,而最終則源于利己、源于社會和他人因其品德的好壞所給予的賞罰。
對新聞從業(yè)者來說則由媒體負責人、媒介行政主管部門如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記者協(xié)會、中央宣傳部,社會輿論等權(quán)威施行。良心既然源于社會和他人的賞罰,那么,它不但并非生而固有,而且在每個人的生命之初,也決無良心。
人們在通常情況下,便會經(jīng)常以這些外部權(quán)威自居,從這些外在權(quán)威的立場來評價自己的行為。于是漸漸地,這些外在權(quán)威便成了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一部分,成了另一個自我。這個作為評判者的自我相對于真的自我(行為者自我)的道德評價,不是什么別的,正是所謂的良心。
第二節(jié)、新聞工作者名譽
新聞工作者名譽(理解)
新聞工作者名譽是新聞從業(yè)者相互的、或社會中人們外部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他人和他人對自己的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評價,是自己對他人和他人對自己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價值的意識,是自己對他人和他人對自己的新聞傳播行為的道德價值的認識、認知、判斷、態(tài)度、感情、體驗、意向、意志、動機等一切心理反應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如果是自己對他人或他人對自己的新聞傳播行為所具有的正道德價值的肯定性評價,便是所謂榮譽;如果是自己對他人或他人對自己的新聞傳播行為所具有的負道德價值的否定性評價,則是所謂的輿論譴責。
第三節(jié)、良心與名譽的作用
1、良心的作用(理解)
良心還具有使人遵守道德規(guī)范的價值或作用。一個人的行為如果符合道德,具有正道德價值,那么,他便會因做一個好人的需要和目的得到實現(xiàn)而體驗到自豪的快樂,沉浸于良心滿足的喜悅。反之,他的行為如果違背道德,具有負道德價值,那么,他做一個好人的愿望和目的便失敗了,他便會體驗到內(nèi)疚感和罪惡感,便會遭受良心譴責的痛苦折磨。
每個人的行為都產(chǎn)生和決定于他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任何人都不止有做一個好人、一個有良心的人這樣一種需要、欲望、目的。
人的欲望和需要往往不能兩全。若順從良心的欲望,做一個好人,便不能順從、滿足其他的需要和欲望,于是發(fā)生諸欲望和需要之間的沖突。斗爭的結(jié)果,無疑是順從、滿足比較強大的、起決定作用的需要和欲望。當一個人的良心與其他欲望發(fā)生沖突時,如果他的良心的愿望和目的比較強大,他便會順從良心的指令,遵守道德,而由此產(chǎn)生的自豪感和良心滿足的快樂,又會推動他繼續(xù)遵守道德。
所以,良心作為道德主體內(nèi)心的道德法庭,在人們的道德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良心也就沒有道德。道德之所以崇高,完全是因為人有良心,一個社會最可怕的莫過于正義的泯滅,一個人最可悲的莫過于良心的淪亡。
2、良心具有使人遵守道德的作用,有利于社會和他人,但是否有利于自己(理解)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良心既然能夠使自己遵守道德,也就使自己具有美德,美德無疑是經(jīng)常遵守道德的結(jié)果。所以,良心對自己的作用與美德對自己的作用是一樣的。就直接作用來說,良心無疑是對自己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壓抑、侵犯,因而是一種害和惡;但就間接的、最終的作用來看,卻能夠防止更大的害或惡(社會和他人的唾棄懲罰)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會和他人的贊許、賞譽),因而是凈余額為利的害,是凈余額為善的惡,是必要的害和惡。所以,根本地、長遠地看,良心與美德一樣,對自己是極其有利的,是自己在社會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是自己的最根本、最重大的利益
3、良心強弱與遵守道德以及利害人己的關(guān)系的正比例定律(理解)
一個人的良心越強,他遵守道德所帶來的自豪感和良心滿足的快樂便越強大,他違背道德所產(chǎn)生的內(nèi)疚感、罪惡感和良心譴責的痛苦便越深重,他便越能夠克服違背道德的欲望而遵守道德,他的品德便越高尚,他便越有利于社會和他人,從長遠看,他自己從中所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相反,他的良心越弱,他遵守道德所帶來的自豪感和良心滿足的快樂便越弱小,他違背道德所產(chǎn)生的內(nèi)疚感、罪惡感和良心譴責的痛苦便越淺薄,他便越容易順從不道德的欲望而違背道德,他的品德便越卑鄙,他便越可能有害于社會和他人,從長遠看,他自己從中所遭受的損害也就越多。這是一個人在一個體制健全、機制健康的社會中必然會經(jīng)歷的,也是必然會發(fā)生的規(guī)律。
4、名譽的作用(識記)
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道德規(guī)范、具有正道德價值,那么,他便會從社會和他人那里得到好名譽、得到榮譽,他的名譽心便會得到滿足,從而體驗到巨大的快樂。相反,如果他的行為違背道德規(guī)范、具有負道德價值,那么,他便會從社會和他人那里得到壞名譽、受到輿論譴責,他的名譽心便得不到滿足,從而體驗到巨大的痛苦。這樣,榮譽和輿論譴責,也就是名譽的正反面便通過給予行為者以巨大的快樂和痛苦,從而極有成效地推動他遵守道德、阻止他違背道德。?
5、名譽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往往大過于良心。但是,良心是一種使人遵守道德的無負作用的力量,而名譽則是一種使人遵守道德的有負作用的力量(理解)
一方面,良心是每個人自身的內(nèi)在的力量,因而是無可逃避的:它總是使人真誠地遵守道德。反之,名譽卻是人們相互的外部力量,是可以逃避的:它既可能使人真誠地遵守道德,也可能使人假裝遵守道德。
另―方面,良心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意識,因而總是與自己事實如何相符;而名譽是對別人行為的認識,因而很容易發(fā)生錯誤。也就是說,一個人所得到的名譽與他的行為事實往往不符:或者徒有虛名,或者枉受詆毀。
名譽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不純粹的、有負作用的。它使人遵守道德卻又往往以使人陷于惡德,以假裝、虛偽和自我異化為代價。名譽的負作用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依*良心來消解。如果一個人遭受了不該得的譴責,如果他因為追求自由、創(chuàng)新、自我實現(xiàn)而遭受輕蔑,他的良心便應該自豪,從而化解這種錯誤評價的壓力;如果他得到了不該得的榮譽,他的良心便應該慚愧,改變自己去追求自由、創(chuàng)新、自我實現(xiàn)。
當名譽與良心發(fā)生沖突時,應該犧牲名譽而服從良心。如果服從名譽便會陷入虛榮而背離道德;如果服從良心便會拋棄虛榮而遵守道德。
第四節(jié)、良心與名譽的評價依據(jù)
1、動機效果(理解)
動機是行為的思想意識、心理因素,是行為者對行為目的和行為手段的思想,亦是對行為結(jié)果和行為過程的預想。相反,效果則是動機的實際結(jié)果,是實際發(fā)生的行為,是實際出現(xiàn)的行為結(jié)果與行為過程。
2、良心評價和名譽評價(理解)
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行為自身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是對表現(xiàn)于行為的行為者的品德進行評價。那么對行為本身和行為者品德進行評價的依據(jù)是否相同?如前所述,行為是有機體受意識支配的實際活動:行為雖受意識支配,卻不是意識的、主觀的、觀念的活動,而是實際的、客觀的、物質(zhì)的活動。因此,行為的道德價值也就不是一種意識的、主觀的、觀念的活動的道德價值,而是一種實際的、客觀的、物質(zhì)的活動的道德價值。?
3、行為本身與行為者品德評價(理解)
良心與名譽對行為本身的評價只應該看效果,對行為者品德的評價只應該看動機。
判斷行為的道德價值并對其進行道德評價,不能依據(jù)觀念,只能依據(jù)實際發(fā)生的行為。我們不是常說好心辦壞事嗎,事是行為,心是動機。好心辦壞事意味著對事、行為的好壞之評價是不依據(jù)動機、不看動機的,否則便不會有好心辦壞事,而只能有好心辦好事了。那么,當我們說好心辦壞事時,我們是依據(jù)什么斷定事是壞的?顯然是依據(jù)事、行為之實際、效果。
行為者的品德與行為相反,是一種主觀的、觀念的、意識的東西,而不是客觀的、實際的、物質(zhì)的東西。所以,對行為者的品德進行評價,只能依據(jù)動機,而不能依據(jù)效果。我們說好心辦壞事的人是好人而壞心辦好事的人是壞人,就是因為評價人的品德好壞只看心、動機,而不看事、效果。
4、運用動機、效果理論對新聞行為活動進行道德評價應注意的問題(應用)
道德評價事實上是一種價值評價,即對道德行為作“善”或“惡”的評價,而人們評價道德行為的善惡需要一定的根據(jù),必須認真分析他們各自的動機是什么,效果怎樣,動機與效果的相互關(guān)系怎樣。一、對動機和效果統(tǒng)一考察,才不至于片面。二、在動機的善惡不太清楚的情況下,考察行為的善惡應當注重效果。三、從行為的動機和效果之間分四種情況進行考察。
第五節(jié)、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
1、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概念(理解)
錯的或假的良心評價與名譽評價的根本特征,與行為的實際道德價值不相符;相反,真的或?qū)Φ牧夹脑u價與名譽評價的根本特征,與行為的實際道德價值相符。這是正確的,但這僅僅是良心與名譽認知評價之真假的特征,而不是其感情或意志評價之對錯的特征。因為只有認知評價才具有真理性,才具有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的問題。而感情和意志評價卻只具有效用性,只具有是否滿足主體的需要或達到主體的目的的問題,因此主體的需要或目的是衡量感情和意志評價對錯的標準。衡量良心與名譽的感情或意志評價之對錯的標準,是社會創(chuàng)造道德的需要或目的,即增進社會和每個人利益。所以,良心與名譽正確的感情或意志評價的根本特征,便是增進社會和每個人利益。
2、試解釋新聞從業(yè)者在新聞活動中存在的兩組矛盾(識記)
第一,自我評價與社會評價的矛盾。?
第二,主觀認知與客觀效果的矛盾。
對于報道行為單純強調(diào)主觀認知或單純只看客觀效果,從總體上來看都是片面的。因為,包括新聞報道在內(nèi)的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一個由主觀認知轉(zhuǎn)化為客觀效果的實踐過程,在對這個過程進行科學評價的時候,不應當也不可能將主觀認知和效果截然分割開來。
3、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之證明(理解)
首先,如果不但對評價對象的認識是真的,而且評價標準是正確的,那么,良心與名譽的認知評價必是真理、感情或意志評價必定正確。
其次,如果對評價對象事實如何的認識是假的,那么,良心與名譽的認知評價必假,感情與意志評價必錯。
最后,如果評價標準(即所信奉的道德規(guī)范)是錯誤的,那么,良心與名譽的認知評價必假,感情與意志評價必錯。
所以我們說,良心和名譽任何一個評價的真假對錯,是用兩個前提來證明的,一方面在于證明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事實如何的認識之真假,另一方面在于證明所信奉的道德規(guī)范之優(yōu)劣。?
4、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概念及其道德價值(理解)
正確的良心和名譽的根本的特征是信奉優(yōu)良道德,使人遵守的是優(yōu)良道德。但是,錯誤的良心和名譽的根本的特征是信奉惡劣道德,并不能簡單地被認為使人遵守惡劣道德。因為錯誤的良心與名譽,就其所信奉的道德來說,可以分為兩種:違背人的行為本性因而是人做不到的和不違背人的行為本性因而是人能夠做到的。
錯誤良心使行為者遵守惡劣道德而陷入罪惡。但是,并不能由此認為這些按照錯誤良心的指令而作惡的人的品德是惡的。
良心與名譽的真假對錯的價值表明:與其說良心與名譽,不如說正確的良心與名譽是實現(xiàn)道德的途徑。
最新資訊
- 考前必背!自學考試《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論述題高頻考點2024-10-19
- 自考報考策略:科學搭配科目,加速畢業(yè)進程2024-07-20
- 2025年考研考生五一假期,英語科目應該如何復習?2024-05-03
- 備考指南!2024年4月自學考試考前要做哪些準備?2024-03-31
- 考前備考沖刺!自考如何一次就過?2024-03-30
- 考點匯總:《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論述題2024-03-25
- 備考資料:《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簡答題考點匯總2024-03-25
- 自考可以從哪些維度進行備考?2024-02-17
- @自考生,這里有備考技巧2024-02-17
- 自學考試備考復習方法!建議收藏2024-02-16